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苏北亮嗓的博客!

我在新浪:http://blog.sina.com.cn/pxcjc

 
 
 

日志

 
 

从两本字帖中的文字差错谈繁体字出版物存在的问题  

2013-04-21 11:32:45|  分类: 杂文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目前,在大陆和部分周边国家已普遍应用简化汉字,从应用简化汉字的人口数量上更是占有绝对多数。但是,在大陆、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其出版物仍然有应用繁体字的。从大陆的繁体字出版物来看,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繁简混用。即繁体出版物中仍夹杂着简化汉字。

   2.繁体错用。如“钟”姓的繁体字应为“锺”而错为“鐘”。

   3.盲目转化。即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繁简转化功能,将简化字简单化的转化为繁体字,造成差错。如“云”字,表示说话时,只能用“云”而不能用繁体的“雲”。

   4.错字别字。由于较对够严谨细致,出现一些错字或别字。以下两本字帖的文字,就足以说明以上问题的存在。

   从版面的版式来说,现在的繁体字出版物已不适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目前我们阅读的书籍,其版式是文字从左到右分行横排,32开以上的书籍,为方面读者阅读,其文字版面往往还要分为两栏或三栏。繁体字出版物,其版面文字从上到下分列竖排。如为32开以上的书籍,不上下分栏的话,阅读时非常容易串“行”,影响了阅读的速度。

   近年来,随着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频繁,对简化字的识读和书写应该已不成问题;有一定文化程度者,对繁体字的识读也并不太难,只是有不少繁体字笔画太多写起来比较麻烦。

   繁简之争由来以久,其实并无多大意义。文字就是表意的符号,简化是它发展的方向。别给它太大的压力,也别给我们自己太多的负担。

   本人并不反对应用繁体字,有些读者偏好繁体字也很平常。只是作为繁体出版物的编辑们,应该从严把关,确保出版质量,别给读者吃“夹生饭”。 

从两本字帖中的文字差错谈繁体出版物存在的问题 - 苏北亮嗓 - 苏北亮嗓!
 《历代章草精选》封面
从两本字帖中的文字差错谈繁体出版物存在的问题 - 苏北亮嗓 - 苏北亮嗓!
 王世徵《章草书法艺术漫议

    一、《歷代章草精選》 河南美術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1版
    (一)王世徵《章草書法藝術漫議》第1页:
     1.第9行 “而筆劃隸與楷皆簡”。“視”应为“似”。
   2.倒数第3行 “之以古人題跋”。“证”的繁体应为“證”。
   3.倒数第2行 “《群玉堂帖》中有米(芾)書一帖”。“雲”应为“云”。
    说的意思。下同。——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1558页
    (二)王世徵《章草書法藝術漫議》第2页:
     1.第3行 “然而章草僅僅施行了不到四百年”。“施行”似应为“流行”。
   2.第4行 “即南書家蕭子雲”。“樑”应为“梁”。
   :①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改称梁。②南朝之一,公元502-557,萧衍所建。③后梁。④姓。  ——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789页
     3.第5行 “幾至泯絕!”。此处“邪”应为“也”。
     (1) yé:①[莫邪]同“镆铘”。②同耶(yé)。③另见第1392页xié。
      ——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1467页
     (2) yé:〈书〉助词,①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孔子,鲁人~。
    ——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1467页
     4.第8行 “清代碑學日”。“識”应为“熾”。
     5.倒数第8行 “大後人不見章草原貌”。“扺”应为“抵”。
      di 大概,大都。如:情况大~如此。

      ——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231页
   6.倒数第4-5行 “起……過熱潮”。“抱”应为“掀”。
   7.倒数第2行  “一株藝術奇葩……開出……藝術之花”。

     〈书〉花:奇~异草。——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943页
   此句前后意思重复,建议改为“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彩!”  
   (三)目录
  
山詩文册頁”。“傳”应为“傅”
  (四)正文(略)

    二、《歷代小楷精選》 河南美術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

   (一)雲平《小楷書法藝術漫議》第1頁

    1.第2行 “解小楷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此处的“瞭”应为“了”。
    (liǎo)
   (1)[动]完结;结束。又~了(le)一桩心事|没完没~|敷衍~事|一~百~|~结|~却。
   (2)[形]知道得很清楚。~如指掌|一目~然|明~|~解。
   (3)[副]全然(多用于否定)。~无痕迹。
   (4)[动]跟“得”或“不”组合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干得~|去得~|这病好不~。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2.倒数第7行  “三國時期的繇”。“鐘”应为“锺”(下同)。---见正文第5页图版。

    3.倒数第6行  “東亭侯”。“吳”应为“武”。---见正文第5页图版。

  (二)雲平《小楷書法藝術漫議》第2頁
    1.第10行 “出現如歐陽詢、顏真卿等一代大家”。此处“瞭”应为“了”。
    le  
    (1)[助]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既可以表示过去或现在完成,也可以表示将来完成)写~信|去图书馆借~一本书|等他来~再走|下~班早点儿回来|人又老~许多|这个月只晴~三天。
    (2)[助]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劝阻或命令的语气好~,不要说话~|可别大意~|别干~|闪开~。
    (3)[助]用在句尾,表示确定的语气,着重说明出现某种新情况或发生某种变化(这种新情况可以是已经发生,也可以是即将发生,还可以是一种假设).小王来信~|我明白他的意思~|天快亮~|我该回家~|要是不走就见到他~。
    (4)[助]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的语气.太好~!|太不应该~!|太棒~,一枪打中10环。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2.倒数第3行 “歷代書家們所創立的小楷風”。“豸”应为“貌”。

   (三)目录
    1.唐·虞世南破論序 “雅”应为“邪”。---见正文图版。
    2.南宋·夔跋王献之保母帖  此处“薑”应为“姜”。
   jiāng 姓。
——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943页

    3.明·文明草堂十志  “征”应为“徵”。
    4.明·黃道周孝頌經  应为“孝經頌”。下同。

   (四)正文

    第80页图版名称--文明草十志  “征”应为“徵”;“黨”应为“堂”。 

    第111页图版名称--明·王辛巳書事七首 “王”后漏“寵”字。 

-------------------------------------------------------------------------------------------------------

延伸阅读 

 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
(一九五八年一月十日)

周恩来 

       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第一是简化汉字。《汉字简化方案》是一九五六年一月由国务院公布的。这个方案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一表,包含二百三十个简字,从方案公布的时候起即已通用。第二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二表,包含二百八十五个简字,其中的九十五个简字已从一九五六年六月起开始试用。第三部分即汉字偏旁简化表,包含五十四个简化偏旁,已有三十个根据这个表类推出来的简字从方案公布的时候起开始试用。以上三项合计,现在报刊上使用的简字一共有三百五十五个〔136〕方案公布后,两年来,简字已经在报纸、刊物、课本和一般书籍上普遍采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大家称便,特别是对初学文字的儿童和成人的确做了一件很大的好事。河南一位老师向小学生介绍简字,说“豐收”的“豐”字今后可以简写成三横一竖的“丰”字,孩子们高兴得鼓掌欢呼。天津一个工人说,“盡、邊、辦”这三字学了半年了,总记不住,这回简化成“尽、边、办”,一下就记住了。李凤莲〔137〕同志有个弟弟,在家乡种地,写信给李凤莲同志诉苦,说农民普遍感到汉字难学。农民常用的一些字,象“農民”的“農”,“榖子”的“榖”,“麵粉”的“麵”,“麥子”的“麥”,还有“雜糧”这两个字,这一类字都不好写。李凤莲同志给他弟弟寄了一本简化汉字的书去,他弟弟高兴极了,回信说“这些新字好学得多”,还埋怨他姐姐为什么不早些给他寄去。简体字是要比繁体字好学好写,因此包括工人、农民、小学生和教师在内的广大群众热烈欢迎简字,这是很自然的事。
  至于象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跟汉字已经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当初写了别字给老师责备甚至打手心的事在记忆中已经渐渐淡薄,因此觉得繁体简体都无所谓,对于简字不热心,甚至还觉得不顺眼,思想上有抵触。在这一点上,我很赞成李烛尘〔138〕先生的看法。李先生给《文字改革》月刊写了一篇文章。他说:“一提到汉字改革,总有些人提出这样那样的理由,不同意甚至坚决反对。如有人说,‘汉字并不难’。我看这样的人和‘好了疮疤忘了痛’的人一样,忘记了当年初学《三字经》、《千字文》时的痛苦了。我想这些人如果能回想一下当年自己学习汉字的痛苦,再设身处地为儿童和文盲的利益着想,也许不至于不同意或者坚决反对。”李烛老又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那些反对汉字简化的人。他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后,有人说什么“快变成文盲了”。他认为这种感叹和顾虑是多余的。简字中有很多字是人们早就熟悉的。这怎么会“变成文盲”?当然,有些字比较生疏,但是只要稍微动动脑筋,问题也就解决了,决不至于“变成文盲”。为了广大的劳动人民和千千万万的儿童,知识分子应该动动脑筋。因此,李烛老不仅赞成把“燭”字简化成“烛”,而且赞成把“塵”字简化为“尘”。我看问题确实是这样。汉字简化既然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知识分子就应该积极支持这个工作,而不是消极对待。我们应该从六亿人口出发来考虑文字改革的问题,而不是从个人的习惯和一时的方便来看这个问题。我们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首先应该把汉字简化这项工作肯定下来。汉字简化是符合群众利益并且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好事,两年来的试用也证明是有成效的,应该给以坚决支持。
  那么是不是说汉字简化工作就没有缺点呢?是不是说《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字就没有不合适的呢?不是的。应该指出:汉字简化工作所采取的方针“约定俗成,稳步前进”是正确的,已为两年来的经验所证明,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有考虑得不周到的地方。实践证明,少数简字在应用上还不够妥善,或者可能发生误解。这些少数简化得不恰当、在使用中证明有缺点的简字,应该另行规定它们的简体,或者保留原来的繁体。一九五六年一月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除了汉字简化第一表中的二百三十个简字公布推行以外,第二表中的二百八十五个简字和第三表中的五十四个简化偏旁尚在征求意见,本来还没有定案。就是第一表中的二百三十个简字,如果的确有不适当的,也可以作必要的修改。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在正在征求各方意见,进行简字的整理和修订工作,大家对简字有什么意见,可以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请他们考虑,然后再进一步定案。
  目前社会上使用简字,还存在一些分歧现象。有些人任意自造简字,除了他自己认识以外,几乎没有别人认识,这种现象自然不好,应该加以适当的控制。一个人记笔记,或者写私信,他写的是什么样的字,谁也无法管。但是写布告或者通知,是叫大家看的,就应该遵守统一的规范。特别是在印刷物和打字的文件上,必须防止滥用简字。希望新闻出版方面和文书工作方面加以注意。使用简字方面存在一些分歧,人们往往以此指责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不错,我们可以批评文字改革委员会,说它对简化汉字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对简字的分歧现象控制得不好。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承认,这种新造简字的现象,是历来就存在的,现在大家公认了的简字,最初也是少数人新造的,今后这个过程也无法停止,而且还会发展。
  我们从汉字的历史上来看,一字多体是从甲骨文起就一直存在的。要说是混乱,那么这种混乱是“古已有之”,顶多不过“于今为烈”罢了。这个“于今为烈”的主要原因,在于今天广大群众正在开始掌握文字并且迫切要求改革文字,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所没有的。汉字字形演变的总的趋势是简化。由于汉字难写,人民群众不断创造了许多简字。尽管历代的统治者不承认,说它们是“别字”、“俗字”,简字还是在民间流行,并且受到群众的欢迎。因此,我们应该说,远在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之前,人民群众早已在改革文字,而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工作,无非是搜集、整理群众的创造,并且经过各方的讨论加以推广罢了。同时,我们也采用了某些日本简化了的汉字。可见使用简字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并不是汉字简化工作引起的,而《汉字简化方案》的制定,目的正在于把这种分歧引导到一个统一的规范。只有在汉字简化工作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才能逐渐转变这种分歧现象。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汉字简化会不会妨碍我国书法的流传和爱好呢?我想是不会的。书法是一种艺术,当然可以不受汉字简化的限制。简字本来主要是用在印刷上的,我们不可能强制大家必须按照《汉字简化方案》写字。因此汉字简化不会对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当欢迎书法家按照简化汉字书写,以提高简字的艺术水平。

    *这是在1958年1月10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的报告,最先发表于1958年1月13日《人民日报》(节选关于文字改革部分) 

    〔136〕《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从1956年2月1日到1959年7月15日分四批推行。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编印了《简化字总表》,应用扩大后的简化偏旁又类推简化了一部分汉字,使简化字的总数增加到2238个。
  〔137〕李凤莲抗日战争时期是延安的被服厂工人、劳动模范。1958年时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
  〔138〕李烛尘(1881--1968),湖南永顺人。当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
 

 

 汉字的历史选择:简化字难免有缺点繁体也不完美
广东文化网时间:2009-07-01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日培
http://www.gdwh.com.cn/whwnews/2009/0701/article_1979.html 

      编者按:汉字的历史选择汉字繁简问题的论争,实际是关于语言文字的功能、性质的论争。考察语言文字的性质,有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认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的工具,包括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或可称之为“工具性质”定位。

汉字的历史选择

     汉字繁简问题的论争,实际是关于语言文字的功能、性质的论争。考察语言文字的性质,有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认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的工具,包括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或可称之为“工具性质定位”;第二条线索认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文字展现了不同族群的思维方式、认知视角、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或可称之为“文化性质定位”。第一条线索驱使语言文字朝着大众化、全民化、世俗化、通用化的方向变革,第二条线索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语言文字的相对稳定,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语言文字更好地发挥工具作用。
     第一条线索的驱动力要远胜于第二条线索的制衡力。当人们发现原有的语言文字系统无法准确表达新生的社会现象和无法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时,就会产生变革的强烈愿望。而新技术的出现,为语言文字变革铺垫了物质基础。汉字演变与冶金技术、造纸技术、书写工具等的出现与发展如影随形,其发展轨迹是,字量扩大,字形逐渐摆脱了繁复、具象的图画性质,越来越抽象和简约,书写、认读越来越便捷。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推行的汉字简化政策,是一种适应性调整,一方面仍是来自“工具性质定位”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现实环境的使然。
     当时,面对书写工具的变革已经全面进入硬笔时代,以及数亿人口社会交际、脱贫脱盲的刚性需求,汉语言文字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言文一致”的变革后,仍在不断追求大众化、平民化和通用化,汉字也仍有进一步简化的空间以及动力。实际上,汉字自隶变以来,民间在草书、行书中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手写简化字体(民间称为“俗体字”)。这一轮文字改革,从技术手段的角度看,应是沿着汉语言文字自身发展逻辑路径的顺势而为。简化所涉及的2000多汉字,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对民间俗体字的整理和认可,采用了“草书楷化”、“符号代替”等方式进行的简化,并进一步通过俗体字的部件、偏旁等类推出相当数量的类推简化字,这使得来源于本已长时间存在于民间的俗体字成了简化字的主体。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普及文化教育迫在眉睫,文字繁难成为制约因素。因此改革文字、推行通用语,克服社会交际障碍,普及文化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当然地被列为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这一轮文字改革而言,“现实(历史)环境的强制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确对待当下汉字繁简之争,负责任的态度应当是摒除浮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认真思考语言文字变革发展与文化传承、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关系。实际上,简化字在所难免有缺点。而这些缺点绝非在“字形构义”方面不同的文化解读,绝非“爱”有没有“心”、“亲”需不需要“见”,乃至“陆”是否有阶级斗争的影子(含“击”)等等,这种解读实在太过随意和牵强。繁体字在构形、表音等方面也同样不是完美无缺。至于进一步引导社会将“肤浅的图解”当作“深刻的批判”,将民族的复兴、“天下秩序的恢复”系于汉字一身(或者说以汉字为象征),实在于国家、于民族皆有害而无益。严肃对待、正视汉字的缺点,并想方设法采取技术和变通手段解决应用中的问题,才是一种务实的和负责任的态度。语言文字的强弱一方面依赖于国力的强弱,一方面也能反作用于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所以,应当谋求汉语言文字功能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语言处理方面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汉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和人群,不断丰富现代信息网络中汉语言文字的信息量、知识量,不断满足汉语信息、知识和文化方面的社会需求(包括国际需求)。
(作者系上海市语文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评论这张
 
阅读(487)|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